安如泰山讀音解釋意思造句-安如泰山故事-安如泰山近義詞反義詞

telecom2021-07-11  71

安如泰山意思解釋

安如泰山 ānrútàishān

[as stable as Mount Tai] 安穩得如同泰山一樣。形容穩固,不可動搖。多作“穩如泰山”


安如泰山國語詞典解釋

形容穩定牢固如泰山一般,不可動搖。《三國演義.第四五回》:「亮雖居虎口,安如泰山。」也作「安若泰山」、「穩如泰山」。安如磐石一發千鈞


安如泰山成語故事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安如泰山近義詞反義詞

堅如磐石、巋然不動【反義詞】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堪一擊
安如泰山的解釋
安:安穩;泰山:我國著名的高山;在山東省。像泰山一樣穩固;形容事物十分穩固;不可動搖。
安如泰山的例句
在敵人的強大攻勢下,我軍陣地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的拼音Ān Rú Tài Shān安如泰山的繁體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的簡拼ĀRTS安如泰山的注音ㄢ ㄖㄨˊ ㄊㄞˋ ㄕㄢ
安如泰山常用程度常用成語安如泰山的字數四字成語
安如泰山感情色彩中性成語安如泰山的用法安如泰山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堅固不可摧毀,從容不迫。
安如泰山的結構主謂式成語安如泰山的年代古代成語
安如泰山英語翻譯be as steady as Mount Tai安如泰山俄語翻譯спокойный
安如泰山的近義詞堅如磐石、巋然不動
安如泰山的反義詞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堪一擊
安如泰山的出處
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安如泰山的故事
關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于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于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歷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余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七國之亂平定之后,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后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于途中。
安如泰山的成語接龍
山重水復
復舊如初
初試鋒芒
芒芒苦海
海盟山咒
咒天罵地
地主之儀
儀態萬方
方便之門
門墻桃李
李郭同舟
舟車勞頓
頓足失色
色飛眉舞
舞筆弄文
文章鉅公
公道合理
理所不容
容膝之地
地動山摧
摧眉折腰
腰纏萬貫
貫盈惡稔
稔惡藏奸
奸淫擄掠
掠美市恩
恩斷意絕
絕色佳人
人死留名
名士風流
流落江湖
湖光山色
色絲虀臼
臼頭深目
目無三尺
尺山寸水
水落石出
出文入武
武偃文修
修真養性
性急口快
快犢破車
車馳馬驟
驟不及防
防患未然
然荻讀書
書不盡言
言行信果
果于自信
信口胡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zuci.fense5.com/read/53042.html

最新回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