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三公意思解釋
一國之中有三個主公。比喻令出多門,事權不一。一國三公國語詞典解釋
春秋時晉獻公命士?為重耳和夷吾筑城,士?敬守君命,但為免除后患,只得草率完工,賦詩:「孤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典出《左傳.僖公五年》。后比喻政令出于多門,事權不統一,使人無所適從。唐.劉子元〈上蕭至忠論史書〉:「十羊九牧,其命難行,一國三公,適從安在?」
一國三公成語故事
《左傳·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一國三公近義詞反義詞
一國三公的解釋 |
---|
公: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 |
一國三公的例句 |
---|
武夫當道勢洶洶,一國三公誰適從。(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七十四回) |
一國三公的拼音 | Yī Guó Sān Gōng | 一國三公的繁體 | 一國三公 |
---|
一國三公的簡拼 | YGSG | 一國三公的注音 | 一 ㄍㄨㄛˊ ㄙㄢ ㄍㄨㄥ |
---|
一國三公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一國三公的字數 | 四字成語 |
---|
一國三公感情色彩 | 貶義成語 | 一國三公的用法 | 一國三公偏正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
---|
一國三公的結構 | 偏正式成語 | 一國三公的年代 | 古代成語 |
---|
一國三公英語翻譯 | state with three rulers | 一國三公俄語翻譯 | три страны |
---|
一國三公的出處 |
---|
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
一國三公的故事 |
---|
春秋初,晉國吞并了附近的一些小國,成為一個大國。有一年,晉獻公在戰爭中奪得美女驪姬,帶回去立為夫人。不久,驪姬生了個兒子,取名奚齊。驪姬是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她既年輕美貌,又善于獻媚,晉獻公對她寵愛無比,競想廢去太子申生,改立奚齊為太子。這本是驪姬的心愿,但她顧忌群臣不服。又故作姿態,勸獻公不要再行廢立。這樣,獻公更寵愛她了。驪姬還有一個顧忌。那就是太子申生與他兩個異母兄長重耳、夷吾關系親密。于是,她暗中和獻公的寵臣梁王、東關王等密謀,離間這三位公子,最后再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經過多次商議,他們決定先設法使三公子離開獻公身邊,疏遠他們父子間的感情。梁王和東關王向獻公進言說,讓太子去坐鎮先君宗廟所在地的曲沃,而讓重耳、夷吾兩位公子分別去坐鎮邊疆要地蒲和屈。這樣,國君居中指揮,三公子分守重鎮,國上萬元一失。經不起兩人如簧之舌的巧辯,獻公終于同意這樣做。由于蒲地和屈地一片荒野,使命士芬(w負責營造蒲、屈兩城。士芬揣測到,這必定是驪姬為了使奚齊被立為太子而施出的一條計謀,所以故意胡亂營造,草草完工。公子夷吾對此不理解,向獻公告了一狀,說他辦事不力。獻公把士芬召來,問他為什么修得馬馬虎虎,士芬回答說:“我聽說沒有悲哀的原因而悲哀,悲哀必定會到來;沒有戰爭而筑城,城必定會被敵人利用。現在我奉命為兩位公子修城,若是不修筑得堅固,要承擔對公子不敬的罪名;而若是修筑得堅固,則為敵人提供了陣地,要承擔對君主不忠的罪名。如果我失去了忠和敬,還怎么能為大王作事呢?”說到這里,士芬又引了《詩經》中的一首詩:”懷德惟寧,宗子惟城。”意思是用賢德來安定國家,子孫后代才會像城那樣堅固。最后他說:“我以為三年之后,那里將打仗呢。”回到家里,士芬又作了一首詩。詩的意思是這樣的:“穿狐皮衣服的貴人多得像龍的茸毛一樣,一個國家有三個君主,我應該聽從誰的呢?”士芬的預言沒有錯。后來,獻公聽信驪姬的壞話,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被誣為太子的同黨,獻公發兵攻打蒲地和屈地。兩位公子被迫逃亡國外。驪姬陰謀得逞,奚齊做了晉國的太子。不過,驪姬的好日子也不長。獻公死后,繼位的奚齊被大臣里克殺掉,驪姬不久也被逼得投河自殺,從此晉國大亂。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后,終于回國繼位。這就是春秋時著名的晉文公。 |
公門桃李
李郭同舟
舟中敵國
國色天香
香象絕流
流落失所
所向皆靡
靡靡之音
音信杳無
無邊無際
際會風云
云過天空
空腹高心
心花怒放
放辟邪侈
侈侈不休
休牛歸馬
馬去馬歸
歸十歸一
一悲一喜
喜眉笑眼
眼急手快
快人快事
事無巨細
細大不捐
捐殘去殺
殺雞為黍
黍油麥秀
秀才造反
反躬自省
省煩從簡
簡要清通
通達諳練
練兵秣馬
馬如流水
水火之中
中流砥柱
柱小傾大
大車以載
載歌且舞
舞裙歌扇
扇枕溫被
被寵若驚
驚群動眾
眾毀銷骨
骨瘦如柴
柴立不阿
阿黨相為
為國為民
民困國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