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為玉帛讀音解釋意思造句-化干戈為玉帛故事-化干戈為玉帛近義詞反義詞

telecom2021-07-10  17

化干戈為玉帛意思解釋

  • 比喻變戰爭為和平或變爭斗為友好。語本《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 化干戈為玉帛國語詞典解釋

    干戈,兵器,代表戰爭。玉帛,古時諸侯會盟朝聘所攜帶的玉器、絲織品等禮物,做為禮尚往來之用。全句比喻將戰爭轉變為和平。如:「經過別人勸和后,他們終于化干戈為玉帛,由敵人變為朋友了。」


    化干戈為玉帛成語故事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化干戈為玉帛近義詞反義詞


    化干戈為玉帛的解釋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化干戈為玉帛的例句
    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面,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了。(老舍《茶館》第一幕)
    化干戈為玉帛的拼音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化干戈為玉帛的繁體化干戈為玉帛
    化干戈為玉帛的簡拼HGGWYB化干戈為玉帛的注音ㄏㄨㄚˋ ㄍㄢ ㄍㄜ ㄨㄟˊ ㄩˋ ㄅㄛˊ
    化干戈為玉帛常用程度常用成語化干戈為玉帛的字數六字成語
    化干戈為玉帛感情色彩中性成語化干戈為玉帛的用法化干戈為玉帛動賓式;作謂語;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化干戈為玉帛的結構動賓式成語化干戈為玉帛的年代古代成語
    化干戈為玉帛英語翻譯turn hostility into friendship化干戈為玉帛俄語翻譯превратить сухое оружие в дружбу
    化干戈為玉帛的近義詞轉危為安
    化干戈為玉帛的反義詞
    化干戈為玉帛的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
    大禹受舜的禪讓而繼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據說大禹活到了一百歲,死后葬在會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領鯀的兒子,據傳為顓頊(zhuānxù)曾孫,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君。大禹幼年時便隨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堯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實際上是一個封國國君。當時中原鬧水災,堯帝便叫鯀治水。因為治水的組織是半軍事性質,號令很嚴,所以鯀的地位和權勢迅速上升,以致發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壞氏族社會“禪讓制度”的地步,堯帝看到了這種威脅,便命舜以“治水無狀”的罪名,把鯀處死于羽山。大禹的父親被殺之后,舜又向堯推薦說:“可以讓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職,繼續治水。”禹深知這里面隱藏的政治意圖,因此,他“薄衣食,卑宮室”、“聲為律,身為度”、“左準繩,右規矩”、“疏九河,陂九澤”、“度九山,開九州”,為平定水患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忠于職守,克勤克儉,身先士卒,埋頭苦干,還把地域劃定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不僅如此,大禹還功成不居,好讓不爭,謙卑自律,責躬罪己,仁厚愛民。以前,大禹的父親鯀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墻來保衛自己,使得自己屬下的部落及族人紛紛離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認為有機可乘,都虎視眈眈地等待著機會。大禹當上首領后,注意到這個情況,就馬上派人拆掉了城墻,填平了護城河。不但如此,他還把自己的財產分給大家,毀掉兵器,以道德來教化人民。大禹帶領部下,因地制宜,教民眾學種稻谷、種雜糧,發展農牧業生產。這時候天下安定,國富民強,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夠好幾年吃的糧食,國庫中的貯備也足夠用好幾十年。大禹帶領整個部落的人都各盡其責,別的部落相繼來歸附。大禹在涂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有上萬人。舜也覺得大禹是一個能夠治理天下的賢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
    化干戈為玉帛的成語接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zuci.fense5.com/read/19325.html

    最新回復(0)